臺灣心理治療暨心理衛生聯合會電子報第60期

臺灣心理治療暨心理衛生聯合會電子報


期以這份電子報:
  為專業同好印心證境;
  為志學後生燈引前路;
  為困頓心靈尋啟棲處。


本期目錄

活動

本會最新課程簡介

精神分析講座——重返佛洛伊德原典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這早已琅琅上口的人名與詞彙,我們真正瞭解多少?

儘管精神分析近十年在臺灣風起雲湧,各種炫麗的流派推陳出新,但終究還是以佛洛伊德為基礎。2009年,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盛情邀請學貫精神分析、哲學、與文學領域的臺大外文系沈志中老師開課,回到傳統的課堂裡,帶領有意瞭解精神分析的助人工作者和其他有興趣的人,一起細細閱讀佛洛伊德的原典,豎耳聆聽以佛洛伊德文本為基礎的精神分析,究竟告訴了我們什麼訊息。

家庭系統取向——青少年心理諮商專業訓練工作坊

青少年許多困擾的心理與行為都鑲嵌在家人互動模式中,「問題本身」也許反映出家庭潛在問題,有時卻也維持了家庭的平衡。在學校服務的專業人員,經常面臨無法與青少年家庭工作的困境,因此學習帶著家庭系統觀從事個別工作,將親子、家庭也納入心理諮商的範疇,可以補足青少年個別工作的限制。

黃心怡老師從事青少年心理諮商工作多年,與青少年及其家庭累積了相當豐富的工作經驗,在這兩天的課程中,將從青少年問題類型、家庭系統理論切入,學習如何帶著青少年的家庭系統進行個別諮商,難得的理論與實務兼具的工作坊,不容錯過!

嬰兒觀察工作坊(臺中場)

精神分析始祖如佛洛伊德、榮格、卡爾亞伯拉罕、克萊恩等皆由觀察自己的小孩驗證精神分析對於嬰兒心智世界之推論。Esther Bick於1948年率先在倫敦的Tavistock診所以「嬰兒觀察」做為兒童心理治療師的訓練課程之一。1960年倫敦精神分析學院(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跟進,「嬰兒觀察」成為精神分析師的基本訓練之一。隨後陸續跟進的國家包括:義大利、法國、西班牙、挪威、德國、南美洲的幾個國家、澳洲、加拿大、美國、香港與日本。

嬰兒觀察可幫助臨床工作者學習嬰兒早期的情緒發展及其內在世界的形成歷程,並瞭解嬰兒行為與其溝通模式的潛意識意義,藉此同理嬰兒早期內化進去的客體關係模式。在臨床上可幫助治療師瞭解案主的非語言行為、增進辨識各種不同情緒的敏銳度,有助於處理案主的嬰兒式移情。心理治療師在觀察嬰兒與家人互動過程中的情緒反應,如焦慮、挫折、衝突、敵意、不確定感、無助及個人的限度與困境等,可幫助治療師培養涵容力,並藉此培養思考的心智空間。後者為心理治療師養成過程中不可或缺之課題。

本研習會以Tavistock所錄製的嬰兒觀察教學錄影帶為教材,帶領參與者體驗嬰兒的情緒生活,母嬰之間的溝通,並藉此澄清精神分析理論中的投射-認同與涵容。

「個別動力心理治療:治療室內/治療室外」講座與團體督導

無論是對剛踏上助人歷程的新手,或是沈穩熟練的資深專業人員而言,文獻的研讀與督導的過程,向來是專業學習與成長最重要的途徑。學會有鑑於此,再度邀請心理治療界的資深前輩——張凱理醫師開授「個別動力心理治療:治療室內/治療室外」講座與團體督導課程,竭誠歡迎對於臨床能力有更深企圖的專業人員一同練功。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2009年課程預定表

日期 主題 與會人士 地點
2/19-5/21
9/24-12/24
精神分析講座——重返佛洛伊德原典 沈志中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5樓501教室
5/16
5/23
家庭系統取向——青少年心理諮商專業訓練工作坊 黃心怡 政大公企暨公教中心C-305教室
5/30 嬰兒觀察工作坊(臺中場) 林玉華
陳登義
臺中仁愛之家附設靜和醫院
8/22-8/23 SFBT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初階工作坊 許維素 未定
9/5-11/28 「個別動力心理治療:治療室內/治療室外」講座與團體督導 張凱理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6樓
9/19-9/20 SFBT焦點解決短期治療進階工作坊 許維素 未定
10/17 心理治療華山論劍——個案研討會 未定 未定

沈志中老師精神分析講座的課程進度稍有落後,但不超過一堂課。關於上課進度,請詢問其他報名上課的學員。

國際研討會

日期 主題 附註
7/17-7/18 國際心理治療研究學會臺灣分會成立暨第一屆地區性國際學術研討會 主題:「把心理治療研究變有趣:建構研究與實務的平臺。」目前徵稿中。
9/18-9/20 2009第二屆中國精神分析大會 於中國上海舉辦,大會主題為「現代化進程中的精神分析」。
12/9-12/13 Evolution of Psychotherapy 2009 Conference 於Anaheim,California舉辦,是世界規模最大的心理治療國際研討會。有意參加者可參考由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提供的報名資訊及相關優惠。
2010/7/11-7/16 2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pplied Psychology 第27屆國際應用心理學研討會。於澳洲墨爾本舉辦。

友會專業課程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

日期 主題 與會人士
3/4-11/11 精神分析臺北2009(臨床文本)講座 周仁宇等
3/4-12/23 精神分析臺北2009(佛洛伊德)講座 楊明敏等

臺灣沙遊治療學會

日期 主題 與會人士
5/16-5/17 樹之禮讚——樹的象徵與應用工作坊 Shirley Ma
6/11-6/12 沙遊理論與實務工作坊 邱敏麗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

日期 主題 與會人士
5/16-5/17
6/20-6/21
心理劇訓練及督導工作坊 陳信昭
5/23-5/24
6/6-6/7
團體治療師訓練課程二部曲 陳登義
5/23-5/24 如何應用客體關係理論於團體心理治療 張達人
5/23 精神官能症患者認知行為團體工作坊——以強迫症、憂鬱症團體為例 湯華盛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

日期 主題 與會人士
3/2-6/15 性議題督導班 呂嘉惠
3/4-12/16 家族治療訓練督導班 李維榕
3/21-3/22
10/24-10/25
2010/3/20-3/21
系統取向治療訓練課程 吳麗娟等
4/15起 心理治療高階督導班 王浩威等
4/25-8/1
10/3-2010/1/23
藝術治療督導班 陸雅青
5/2-5/3
10/10-10/11
家族治療訓練工作坊 李維榕
7/11-7/12 家庭故事的解構——家族治療敘事療癒工作坊 周志建

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

日期 主題 與會人士
3/14(北區)
4/19(中區)
伴侶間親密關係的自我探索工作坊 蘇倫慧
6/20-6/21 「搶救清水溝計劃之三」——「人在家,家在史」工作坊(中區) 王行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

日期 主題 與會人士
4/18-6/20 培訓參與DDP的主要照顧者暨兒童親職團體 黃素娟
4/19
5/2-5/3
TA治療專業訓練 施如珍
6/20-6/21 家庭系統取向個別諮商 鄭玉英
7/18-7/26 培訓參與DDP的主要照顧者暨兒童親職團體 黃素娟
7/18-7/26 依附關係重建治療專業訓練 黃素娟
張碧琴

臺灣舞蹈治療研究協會

日期 主題 與會人士
5/23 臺灣舞蹈治療研究協會98年年會——舞蹈治療之創造 李宗芹等

心靈工坊文化公司

日期 主題 與會人士
7/7-8/25 園藝治療培訓課程——讓植物來照顧你 黃盛璘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

日期 主題 與會人士
5/23-5/24 2009年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模式第二階段——進階訓練 張德聰
5/23-5/24 完形取向諮商之應用(第二階段) 曹中瑋
6/13-6/14 ♀伴侶治療工作坊♂ 程婉若
6/27-6/28 2009年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模式第三階段——實務技術與諮商個案演練 洪莉竹
7/18-7/19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REBT)在諮商上的應用——進階 武自珍
9/1 2009年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模式第四階段——實務督導 許維素等
11/7-11/8 家族治療系列——婚姻諮商入門:理論與實務的整合 趙文滔

財團法人呂旭立紀念文教基金會

日期 主題 與會人士
7/3-7/5 薩提爾系統轉化治療模式專業訓練——應用於個人諮商(一) 王鳳蕾等
10/10-10/13 薩提爾系統轉化治療模式專業訓練(二)——應用於個人、伴侶及家族治療 John Banmen
11/27-11/29 薩提爾系統轉化治療模式專業訓練——應用於個人諮商(二) 沈明瑩等
2010/4/15-4/18 薩提爾系統轉化治療模式專業訓練——應用於個人諮商(三) John Banmen等

呂旭立基金會另有提供自我探索、壓力抒解、及創意開發等課程。請參閱:呂旭立基金會2009年課程總表

回目錄

專欄

臺灣沙遊治療學會專欄——什麼是沙遊治療?

  • 梁信惠(臺灣沙遊治療學會創會理事長)

沙遊治療是深度心理治療的一種。深度治療的兩位最著名代表人物是佛洛依德與榮格。佛洛依德在心理治療史上佔很重要的地位,他可以說是心理治療的創始者。容格早期拜師於佛洛依德,後來因為觀點不同,而與佛洛依德決裂。榮格的心理分析比較偏重於綜合東方與西方文化的優點,也注重男性與女性優點的綜合與平衡。他的一大貢獻是提出集體潛意識的看法。他主張在個人的潛意識之下還有集體潛意識,這是天生的,並且相當會影響我們外在的行為。在做深度治療時,治療師會鼓勵病人用任何方式來表達出內心的思想、慾望與衝突。這包括用自由聯想及夢的分享。自由聯想的意思是毫無保留且自由自在的把一切經過腦中的思想講出來。經由這過程,病人漸漸建立對於治療師相當程度的信任,會把他內在的衝突及問題告訴治療師,而且願意把他的夢帶來與治療師分享。夢常常帶有潛意識的意義,它是一個人潛意識活動的具體表現,它也可能隱含著解決內心衝突的秘訣。

沙遊治療是採取著榮格理論為治療的基礎,除了用一般的言語治療、包括夢的分析之外,還採用兩個沙箱以及成百或成千的小物件讓病人或案主能夠建造他自己內心的世界且以三度空間的圖樣呈現出來。在治療師所提供的自由與保護的空間之下,案主可以把他內在的世界呈現在這沙箱中。這是一種非常新進的、蠻有創造性的,非理性與非言語的治療方式。

閱讀全文

只有一種或多種精神分析?——談唯識學與諮商治療(八)

  • 陳政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

在目前這個年代,許許多多的人都有煩惱痛苦,都有解不完的心結。大多數的人在遇到這種狀況時,總是會先想到找心理諮商師接受諮商或心理治療;如果煩惱更深重,影響到睡眠或情緒的穩定,就去找精神科醫師使用藥物治療。只有一小部分的人會尋求宗教作為解決其煩惱的憑藉;而這之中會接觸佛教的,就又更少了。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絕大多數的人對佛教的瞭解是錯誤的,他們認為佛教只是一種宗教信仰,是一種將希望寄託在在無法實現而可以永恆期盼之幻想世界的駝鳥心態,甚至認為佛教與民間信仰一樣,是一種祭拜鬼神、崇尚巫咒的民俗或陋習。這種種的誤解,使得現代自詡為高知識水準的人會羞於去接觸佛教,害怕會因此而被貼上不科學、迷信的標籤。另外,有一些人雖然有因緣接觸佛教,可是卻因為被誤導而以為學佛的目的與方法,就只是可以讓一個人過得平安自在、幸福快樂、人際關係和諧圓滿等等的修行方法。由於這些錯誤的認知,因此會以這幾項原則做為選擇其隨學師父的標準,而錯失了這一世當人有因緣接觸佛教正法的大好機緣,也錯失了追隨真善知識修學而能讓自己無明煩惱減少、般若智慧增長的大好良機。

其實從前面數篇文章的內容可以瞭解,佛法與現代心理學,尤其是與諮商及心理治療之間,是有很深的關聯性存在的。現代的心理學企圖透過種種的技巧來解除每個人的煩惱痛苦,甚至是心理精神上的疾病。可是這門學科發展了數百年,治療技巧也一再的推陳出新,有人估計目前全世界大約有250多種心理治療的理論及策略。這麼多心理治療方法的出現,乍看之下會讓人以為心理治療欣欣向榮,有苦惱的人一定會因為方法越來越多而讓心理困擾越來越減少。但是以實際現象上的觀察,似乎正好相反。這個年代的人所面臨的困境,並不如預期的減少,反而是社會上出現越來越多離奇古怪、喪失人倫的事件,性犯罪、家暴案有增無減,心理變態的偷窺虐待越來越多、自殺率也節節攀升,人心越來越徬徨不安。身處在這種社會情境下的我們,該靜下心來想想,現代的人是否已經迷失在高度的科技文明進展的眩惑中,而逐漸喪失了對生命意義及生命根源探討的好奇與能力?而筆者之所以說佛法與諮商或心理治療之間有很深的關聯,就是因為佛法所要教導世人的就是這萬法的根源。所以離開了佛法而要談心理困擾及精神痛苦等等,這一些世間法的解決及對治,就都只能是緣木求魚或治標不治本了。

閱讀全文

翻滾吧!心靈

——在古今中外、詩詞藝術間,盡情翻滾嬉戲,讓心靈能夠充分運動,獲得健康。

  • 張立人(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

光頭‧大頭‧火車頭——記中國當代藝術家方力鈞畫展「生命之渺」(Endlessness of Life)

臺北市立美術館從2009年4月18日至7月5日,與德國比利菲爾德美術館(Kunsthalle Bielefeld Museum)合作,展出「生命之渺——方力鈞創作25年展」

方力鈞是在六四之後,深具影響力的中國藝術家。在他的畫中,當代慣常標榜的個人主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集體主義;英雄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反英雄;甚至,人也脫下了西裝禮服,跑去參加千萬物種的嘉年華。

因此,崇尚自由的方力鈞,這樣描述他的人生目標:

「我想過一個像野狗一樣的生活,最好不要變成家狗!」

閱讀全文

情定大醫院(九)——都是他太激動!

有一天,一位白髮蒼蒼的媽媽,帶著她的兒子來到急診,要找精神科醫師。她的兒子喃喃自語、比手劃腳,無視於外界的存在。媽媽一見到K醫師,便說:

「醫生啊!我的兒子又發病了,求求你,一定要救救他啊!」

K醫師說得很有自信:「沒問題!我們一定會用心幫忙你們的。」

媽媽很感激地說:「醫生,你人真好!不像上禮拜我來的時候,醫生有夠野蠻,竟然把我兒子綁起來!看他一直掙扎,我好不忍心……」

閱讀全文

情定大醫院(十)——萬一爆炸,怎麼辦?

有位老先生,因為突然間開始神智錯亂、胡言亂語,被家屬緊急帶到醫院。

B醫師研判,老先生處在「譫妄」(delirium)狀態,屬於一種急性的意識狀態改變,通常是身體疾病所引起。他馬上為他作詳細的身體檢查,並且語重心長地,向老先生和焦急的家屬解釋病情。B醫師說:「我很懷疑老先生有腦內出血,因此,我建議他要接受『核磁共振』(MRI)掃瞄,看看腦袋裡是否真的有出血的狀況。如果有出血的話,接下來就要我們就要安排……」

老先生不等醫生說完,就很生氣地插話進來:

「啥!瞎米?要作『核能』共振!萬一爆炸,怎麼辦?!」

閱讀全文

情感的糾葛

  • 浮人

現代的人多少為情感有所困惑!

19世紀末期,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麥道格(William McDougall)將情感(sentiments)包含了情緒(emotions)和感受(feelings)。並且主張人類的主要本能會有組織化的展出,當本能被激活的同時也會伴隨著相關之情緒的產生。傳統上情感和情緒的字與義的使用是混淆的。歐洲處在啟蒙時期的哲學家們是十分地偏愛使用情感(sentiments)這個字,而且對人類的情感之實質意義進行了許多的探索和著墨。甚之於將感性和情感使用著相同的意涵,來對理性(rational)作為強烈的對比和探討。但是近世的學者們卻愛用emotions代用了sentiments反而衍生了意義上的困擾。

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不僅僅創立的經濟學這個學門外也推動了情感心理學。他在1759年出版了第一本的著作《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中,體認了情感是具備能夠修補社會的功能,而理性和感性是可以交融的並不是對抗的。如此觀之,一個精神健康的人應該要具有「情感智慧」(wisdom of sentiments)的,並且其成熟的理智行為必然是在調和了感性和理性之下才展出的外顯行為。

演化學家巨擘查裡士‧達爾文(Charles Darwin)針對情感的表徵(情緒外顯特徵)的大量研究不亞於他的知名貢獻——天擇演化論。在他完成了《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後,就在於1872年又出版的另一個著作《人類與動物的情感表達》(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其中主張的是:人類的情感之表徵(情緒外顯特徵)是延續於自其他動物的演化傳承而來的,情感是生物有機體的演化適應之過程,和身體結構的演化進程沒什麼兩樣。就因此達爾文便成了第一位專研於人類情感的科學家。而這些主張和論述就被稱為「情感演化論」(evolutional theory of sentiments)或是「情感本能論」(instinctive theory of sentiments)。

閱讀全文

回目錄

椅邊絮語

天人合一的綠色照護——記第三屆園藝療法國際研討會

  • 陳俊霖(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秘書長)

每年的4月22日是生態保育重要的「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後,臺灣心理治療學會有幸與幾個單位合作,辦了一場和生態有關,也和心理有關的大型研討會——「第三屆園藝療法國際研討會」。

這一場研討會實是承襲去年學會與臺灣園藝治療學會籌備處、心靈工坊文化公司、亞東紀念醫院、荒野保護協會等單位合辦第二屆園藝治療國際研討會的淵源而來,今年並加入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擔任「爐主」,由中正紀念堂擔任「地主」,提供了大會一個莊嚴優雅的會場,更藉園區之便,在中午讓會眾們有機會一道參觀了中正紀念堂在園藝上用心經營有成的原生植物區及各種奇花異草。

講員的部份,當然少不了近幾年致力於連結亞洲地區與世界園藝治療的日籍講師菅.由美子,她本身除了投身園藝治療多年,近年更親赴瑞士學習容格心理學,真地是匯生態與心理於一身。今年她在大會中介紹聯合國數種與園藝治療相呼應的理念。她多年來曾在中國和巴勒斯坦累積「自然如何療癒人類」的研究探索,看來大開大合的學思取徑,親見時卻是一個極為謙和溫讓之人,令人印象深刻。

閱讀全文

To Be or Not to Be——哈姆雷特與妄想性人格疾患

  • 洋蔥與蚊子(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醫師、魏兆玟老師)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名劇,在他悲哀的一生中,除了面對叔父弒君、殺父的的憤恨外,也對母后改嫁的亂倫情事有所不滿。

在這些糾葛的情結裡,讓哈姆雷特變成一個隨時武裝自己,不信任周遭的人、事、物,並連帶犧牲了他的愛情。尖酸、殘酷和暴戾,這就是哈姆雷特最後的人生寫照!

哈姆雷特(Prince Hamlet)是丹麥的王子。在父王擊敗波蘭軍隊後,他前往國外大學留學,本來應該是一帆風順的留學生涯,卻在某天被一個令人驚訝的消息打破了!

從祖國傳來父王的死訊,而且在父王過世沒多久,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勞迪(Claudius)自行宣佈繼承王位,更令人憤怒的是,心目中慈愛的母后葛簇特(Gertrude)竟然馬上改嫁給繼任的新國王!接獲這一連串令人震驚的消息後,哈姆雷特星夜兼程,迅速地回到丹麥。

閱讀全文

內觀禪修十日記(上)

  • 陳登義(臺中仁愛之家附設靜和醫院院長)

前言:內觀(vipassana)在印度古老的巴利文中是「洞見」的意思,即洞察人(或所有生命)的內在實相本質。它是佛陀對其所說真理的實際修行而有的體驗。近幾年來,國內有越來越多的人們在談論或實際修持,而西方精神醫療及心理治療學界也有逐漸風行的趨勢。不過常見的英文mindfulness被譯成內觀卻是個錯誤,它應該是八正道裡的「正念」(或譯「念處」),是屬於修禪定的範疇,而內觀則是修慧的範疇,是完全不同的層次,要修內觀必定要歷經修禪定的過程。本文旨在以個人實修過程的體驗之隨記,供同好者分享,如能對從事心理治療以及對心理治療與神經科學間的關係有興趣的同道們產生一丁點共鳴和啟發,則幸甚!

十日課程的前一天

2007年的秋冬之交,我一個人開著剛修好但不確定是否還會出狀況的十幾年老爺車,經過蜿蜒的山區,一路搖搖晃晃地就這樣第一次進到臺灣內觀禪修中心的園地。大約是下午四時左右,秋老虎猶剩一點餘威,身體有些出汗,半是路途不熟有點緊張,半是要面對不知的未來,還好車子沒問題。

進了中心,報到填資料,交出手機和車子鑰匙(心裡頭有點不是滋味,腦子裡浮現出電影裡頭犯人進了監獄的畫面),忽然覺得要和原來周遭所有熟悉的人事物從此切斷,一股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好像就要在臺灣這塊彈丸之地就此完全消失十二天一樣,但不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需要去問發生何事嗎?那又如何?既然已經決定來了,該發生何事,不也早決定了?!

到六點吃飯(麵)前,只見學員們三三兩兩踱來踱去,少部分人不依規定竊竊私語,大部分人則時而望天不語,時而低頭沉思。空氣中瀰漫著一股不確定和即將要發生不知道什麼事的焦躁的感覺吧!但我基本上反而定下心來,把中心的緊急聯絡電話告知女兒和醫院助理,留完電話,我想基本上我應該是可以放下心了吧!

在閒晃期間,忽然想起在Haven(指在加拿大溫哥華島附近的一個住宿型成長體驗營)的日子,那已是15年前(1992?)的事了。其中有一段是silence day,記憶有點模糊了,但知覺卻還敏銳得感受到那股莫非神聖的靜默之聲。我是一個人來這裡的,世界只剩我與我自己的心。我只能面對我自己,除此無它。前面走過來的人,我要視若無睹,眼光刻意迴避,心裡卻疑惑著:真的要這樣嗎?「面對自己」與「面對自己與他人」,何者重要?——第一個問題。

閱讀全文

電影《雜貨店老闆的兒子》觀後感(上)

  • 陳政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

(注意:下文中包含記述作品情節的段落,或許會降低欣賞原作的興致。)

彈珠汽水、王子麵、刮刮樂與抽獎得來的ㄤ仔標,關於雜貨店的記憶,你還剩下多少?在7-11分店遍及全臺,儼然成為一種新的都市現象時,你的內心是否對漸漸消逝、充滿濃厚人情味的雜貨店,也感到一絲不捨?

由「坎城影展」得獎導演艾力克吉哈多(Eric Guirado)帶來的最新力作《雜貨店老闆的兒子》,重新挖掘出人們過往共同的美好記憶。影片敘述一個離開普羅旺斯到城市發展的大男孩安端,由於父親突然生病,那年夏天,安端只好暫時離開城市,搬回他位居普羅旺斯山中的家,好幫他母親照顧家中的雜貨店。山區幅員遼闊,平時安端的父親經常駕著他的流動店舖車,深入每個偏遠的地區。但現在健康不適的他,已無法再繼續,安端建議父母乾脆結束這間雜貨店……。

固執的父親不僅不答應,甚至要求安端留下,暫時幫他照料生意。安端只好勉強駕著流動店舖車,依照父親的路線,逐一造訪了山區裡的每一個村落。原本以為一切都再簡單不過的他,卻意外發現這些鄉民們,有的刁鑽難纏、有的囉唆到不行,有的更練就了一身討價還價的好本事……,個個讓安端感到難以招架。

本想宣告放棄的安端卻突然發現:父親的雜貨店並不只是一樁生意而已;它竟成為人們每日的希望與企盼,甚至還包含著一種微妙的溫暖與關心……。正猶豫該何去何從的安端,意外在山居歲月重新認識了自己,也發現了一份真摯的愛……。安端最後會離開這裡嗎?他的父親又能順利康復嗎?當一輛繽紛多彩的流動店舖車,重新馳騁在普羅旺斯的山間小路時,每個人都在猜:那是安端的父親?還是決定留下來的安端呢?……

以上是這一部影片的官方網站簡介資料,應該有助於觀眾瞭解劇情大要。這一部於2008年夏天在臺灣上映的影片,基本上是部輕鬆易懂的電影,有著法國山區清新的美感,看完之後可以讓每個人洗脫掉一分塵俗的煩惱。然而,奪過多項大獎的導演,所拍的只是一部家庭歡樂劇嗎?看完這一部由知名導演所製拍的電影之後,觀眾又該浮現出什麼樣的感想及心得,才不至於辜負導演的盛名呢?我們或許可以試著從電影片名「雜貨店老闆的兒子」來開始談起。

「雜貨店」對許多人來說應該都不陌生,臺灣早期的民生商業經濟,除了菜市場之外,另一個主要的場域就是雜貨店。顧名思義,雜貨店什麼都賣,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應俱全,還兼有居民之間消息互通、傳播的功能。雜貨店基本上是由老闆獨自經營,除非是大雜貨店才會聘有伙計,因此傳統的單人雜貨店似乎很難稱得上是一個現代人所定義的「職場」;然而到了經濟發達的這個年代,尤其在都會地區,雜貨店已經不同於以往,已有了相當大的轉型。雖然傳統形式的雜貨店依然存在,仍然可以在市街小巷間找到,但是真能名符其實、確實販賣各式各樣貨物,而能名實一致地被稱為「雜貨」店的,恐怕應該是像「愛買」、「家樂福」或「大潤發」等這一些量販店吧?!這一些現代「雜貨店」的確符合職場的定義,因為在那裡面聚集了許多員工。既然有許多人在一起工作,就必然會有許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就會有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動力在運作著。在這樣的一個場域中,必然會有職場的管理問題以及職場的心理問題;如果我們把焦點轉回到電影中的傳統雜貨店,或者聚焦到開在山區間的流動店舖車時,是否也有職場的管理問題以及職場的心理問題?當然還是會有的!職場心理所談論的,包括了職場員工本身與其他同事以及他的上司或下屬之間的互動,也包括了店家人員與客戶之間的心理互動。因此,就讓我們嘗試隨著劇情的發展來談雜貨店的「職場心理學」吧!

閱讀全文

回目錄

好書推薦

植物的療癒力量:園藝治療實作指南
Horticulture as Therapy: a Practical Guide to Using Horticulture as a Therapeutic Tool

  • 米契爾‧修森(Mitchell L. Hewson)著
  • 許琳英、譚家瑜譯
  • 心靈工坊出版

封面圖片:植物的療癒力量:園藝治療實作指南

園藝治療之所以獨特,是因為在課程中運用了有生命的素材,需要案主的呵護與照顧。植物的成熟過程與生命循環提供了許多園藝工作和相關活動,能夠刺激思考,勞動身體,並且促使我們去覺察充滿生命的外在環境。

本書簡介

對許多病患,尤其是受苦於心智疾病或須長期復健的人來說,再沒有比看到種籽發芽、小樹成長、花朵漸開時的喜悅,來得更令人快樂了。園藝治療便是透過植物生命內在豐富的質地、氣味、色彩與成長變化,激發案主記憶與思考歷程,喚醒案主對外在環境的覺察,使其自然而然地湧現健康意識與幸福感。

本書作者米契爾‧修森,具有三十五年實務資歷,是加拿大首席園藝治療師。他幫助讀者理解什麼是園藝治療、如何開始自己的園藝治療和完成計畫。書中將真實生活經驗細心地交織在實作活動中,賦予了這些示範獨特的價值,更處處傳達出自然主義與人道主義的聲音。對初入門的園藝治療者而言,這是一本能給予新手信心的入門手冊,而書中的諸多創見,也能讓資深實務工作者獲益良多。

不論是對失智長者、藥癮者、嚴重情緒困擾者,或是長期照護機構、醫院、社福機構……等,園藝治療都可作為促進身心康復的最佳輔助療法,《植物的療癒力量》更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實用入門好書。

作者簡介:米契爾‧修森(Mitchell L. Hewson)

身為人本主義者和自然主義者,米契爾‧修森是第一位在加拿大執業的合格園藝治療師,也是推動加拿大園藝治療的核心力量。

米契爾是加拿大園藝治療協會會員,曾經擔任過美國園藝治療協會董事。他常在世界各地演講和主持工作坊,也是廣播和電視節目的常客,撰寫的相關文章經常刊登在加拿大和美國的報章雜誌上。這本《植物的療癒力量:園藝治療實作指南》榮獲美國園藝治療出版獎,並翻譯成日文出版。米契爾本人則因致力於推廣和提升園藝治療,獲得柏林根人道服務獎(Alice Burlingame Humanitarian Service Award)。

米契爾現在是賀伍德健康中心(Homewood Health Centre)的園藝治療負責人,他的園藝治療訓練課程是加拿大最大的園藝治療計畫,吸引了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的眾多學子前來實習。

譯者簡介:許琳英

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喜歡看書、看電影和親近大自然。曾任職於漢聲、人本和張老師月刊,現專事翻譯。

譯者簡介:譚家瑜

臺灣大學歷史系、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新聞系畢業,曾任職於《天下》、《遠見》雜誌,現為專職譯者兼《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特約翻譯,譯作包括《醫院裡的哲學家》、《漫步在海邊》、《心態,決定幸福》等數十本,愛好電影、繪畫、縫紉、園藝和簡樸生活。

男人,為什麼抓狂?躁男症候群
The Irritable Male Syndrome

  • 傑德‧戴蒙(Jed Diamond)著
  • 許晉福譯
  • 久周文化出版

封面圖片:男人,為什麼抓狂?躁男症候群

「說本書是男性心理健康領域的里程碑,一點兒都不為過。作者把一個雖然普遍但很少被注意到的事實給攤在陽光底下:在一個『男兒有淚不輕彈』的文化裡,男人的憂鬱、焦慮、和身體健康的問題常常以非傳統且難以辨識的方式表現出來。」

本書簡介

這是一本有關男性健康與福祉的突破性著作。作者傑德‧戴蒙在整理世界各國的最新研究結果後告訴我們,為什麼有這麼多原本慈愛的丈夫、父親或兒子,一夜之間卻變得如此暴躁、憤怒與自閉。本書不僅是有關躁男症的第一本著作,也提供了一個預防、診斷與治療的方案。本書提出解決躁男症四種成因:睪固酮濃度的變化、生化的失衡、男性角色的喪失,還有壓力的實用建議。研究顯示,有高達百分之三十的男性(尤其是青少年和中年男性)會出現躁男症的症狀。輕微的話可能令人變得情緒不穩定、暴躁易怒,嚴重的話則可能令人做出暴力甚至自殺的行為。一如經前症候群是公認的女性問題,躁男症也將很快成為公認的男性問題。感謝這本書,它讓我們對男性憂鬱症的了解、診斷和治療有了嶄新的認識,它也將帶給無數的男性和他們所愛的人解脫與快樂。

作者簡介:傑德‧戴蒙(Jed Diamond)

作者是領有執照的心理治療師,也是「活力男性健康計畫」(Men Alive)的主持人。有七本著作,其中包括暢銷全美的《男性更年期》一書。目前擔任「男性健康網路」(Men's Health Network)的顧問,也在「全球男性健康大會」的國際科學委員會服務。現在和夫人卡琳住在加州的威里茲。

譯者簡介:許晉福

政大會計系畢業,目前專事翻譯,譯有《人性探索家馬斯洛》、《機率1:第二個地球》、《贏在談判》、《運作健全的社會》、《非關對錯》、《被天堂遺忘的孩子》等書。

心靈的淬鍊——薩提爾家庭重塑的藝術
Personal Alchemy: the Art of Satir Family Reconstruction

  • 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伊蓮娜‧艾達斯金(Eleanor Adaskin)著
  • 易之新譯
  • 張老師文化出版

封面圖片:心靈的淬鍊——薩提爾家庭重塑的藝術

「瑪莉亞將她多年專業經驗與生命體驗焠鍊出的智慧結晶,毫不藏私的細細鋪陳在書中各處。這是一本新手與進階學習者皆能受益良多的實務寶典,中譯文采亦能彰顯瑪莉亞這份殷切傳承的熱情與使命感。」

本書簡介

瑪莉亞‧葛莫利在本書第一部回顧了薩提爾的基本概念、哲學理念和療癒工具,涵蓋了她對改變、一致性、健康的家庭、溝通理論、冰山概念和自我價值感的看法,協助讀者去辨識家庭重塑的目的、歷程和情境中,哪些關鍵因素能使家庭重塑發揮效益,並討論各種不同的形式與變化,說明引導者、主角和角色扮演者的任務。第二部包括五個華人家庭重塑實例,案主的議題非常困難,有自殺意念、極度害怕和生氣、喪失認同感與自恨,皆取自真實的家庭重塑歷程。

想學習家庭重塑,想深入認識維琴尼亞‧薩提爾的信念、思想與歷程的人,以及想理解、運用或教導薩提爾模式的人;曾看過薩提爾本人的著作,參加過運用薩提爾各種方法的經驗性工作坊,並對自己的原生家庭有所覺察的人,將會從本書得到最大的收穫。

作者簡介: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

一九二○年五月二十五日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是國際間享有盛名的家族治療大師、美國婚姻與家庭治療協會(AAMFT)臨床會員暨督導、加拿大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學醫學院副教授、薩提爾國際阿梵達(Aventa)中心資深訓練師。她受教於維琴尼亞.薩提爾,並與之共同工作達二十年。一九八八年薩提爾過世後,就秉持薩提爾的理念在世界各地教導薩提爾的家庭重塑。一九九○年創辦曼尼托巴薩提爾專業發展中心以來,即致力於國際性家族治療工作坊,並積極協助香港、臺灣、新加坡、泰國、澳洲及加拿大維尼佩格(Winnipeg)等地成立薩提爾中心。著有自傳《愛與自由》,及與薩提爾等人合著《跟薩提爾學溝通》、《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等書。

作者簡介:伊蓮娜‧艾達斯金(Eleanor Adaskin)

資深家族治療師,與瑪莉亞‧葛莫利一起建立維尼佩格的薩提爾中心,是相知多年的好同事與好朋友。

譯者簡介:易之新

開業醫師、文字工作者,譯有數本與超個人心理學有關的書,如《存在心理治療》、《聖徒與瘋子》、《超個人心理治療》、《超越自我之道》、《疾病的希望》、《關係花園》。此外,與釋自鼐、黃璧惠合譯了《踏上心靈幽徑——穿越困境的靈性生活指引》。

回目錄

邀稿

好消息,學會為促進讀者之間交流心得,在經費有限的經營中,特與友好出版社合作,準備各式心理治療相關書籍做為來稿之稿酬。凡投稿經採用者,將贈送本報於「好書推薦」單元中介紹過之書籍。敬請各位讀者不棄酬微,不吝分享,不辭辛勞,不斷投稿。謝謝大家支持本報。

專欄:您想要有自己的專欄嗎?或是您學有專精,不吐不快嗎?本報歡迎同好發揮所長,提供與心理治療相關之不定期或長期專欄。

椅邊絮語:您是心理治療的新手,或是老鳥嗎?歡迎您把心理治療的心路歷程、臨床觀察、或者專業內容寫成文章,使本報成為心理治療愛好者的交流平臺。

西天取經:您曾經到國外取經嗎?歡迎您將在國外接觸心理衛生、或是心理治療相關的經驗整理成文。讓國內的同好也看得見您的故事!

本報仍在持續摸索與成長。近期特別歡迎下列主題的文章,將優先予以刊載:

  • 參加心理治療/心理衛生相關課程的心得或經驗分享
  • 電影介紹及觀影感想(考量本報定位,文章內容請務必和「心理」有關)。
  • 海外心理治療/心理衛生專業的現況或觀察

若您已有相關文章發表,本報亦接受轉載,或以文摘形式收錄。目前轉載文章恕不提供贈書作為稿酬,但本報可於報內提供連結或說明,俾使同好作進一步交流。

本報歡迎任何形式之稿件,字數不限。來稿請寄:

臺北市大安區106麗水街28號6樓
電子郵件:tap79637@ms71.hinet.net
網址:http://www.tap.org.tw/

投稿得以筆名發表。來稿中仍請註明真實身份,以便贈書。